又一年春暖花开,我们即将迎来上海大学分流招生季。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学习,大家是否还在专业选择面前驻足迷茫?别急,这份来自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发来的“自我介绍”,将带你深度感受上大最绿色、最环保、最具朝气的学院的迷人魅力~
选择环化学院的理由:
社会热门,特色专业,重点学科
师资充沛、成果丰硕、设备精良
前景广阔、就业稳定、就业率高
学院简介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以推进国家“双碳”战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多介质环境复合污染控制、环境健康与纳米生物医学、碳减排与碳还原资源化、绿色能源化工等方向,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环境或化工专业基础、国际化视野和社会服务意识、原始创新与工程应用能力,勇担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卓越创新人才。

组织架构


环境科学与工程成立于1960年
化学工程与技术成立于1958年
学科优势
2021年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指出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科步入ESI前1%;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化工学科进入全球前150名;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中,环境科学与工程为A-、 核科学与技术为A、化学工程为B+学科,环境学科和化工学科均具备一流学科建设突破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2021年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上海大学学科情况

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上海大学学科评级情况
师资队伍
高端人才领衔的“雁阵”式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教授52人、副教授82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上海市创新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与上海市高层次人才40余人。




人才培养
学院目前有本科生240人、硕士研究生615人、博士研究生164人、在站博士后20人,海外留学生28人。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82年,拥有环境工程硕士学位点、环境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2012年入选上海市一流学科,2015年入选上海市I类高原学科。多年来,环境系围绕立徳树人根本,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上海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建立实践育人平台。与英国拉夫堡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韩国岭南大学、葡萄牙里斯本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联合培养项目,每年海外交流经历十余人次。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1995年获应用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2011年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入选“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14年上海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在上海的专业评估中排名第二,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A+学科。本专业坚持“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致力培养注重创新、服务社会、适应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每年化工专业的本科生有10多项创新创业项目得到国家、上海市或上海大学的立项支持。


学院奖(助)学金


毕业去向


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2021届毕业生人数为302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6.63%。在上海大学11所理工类学院中排名第四(理工类平均95.97%)。我院2021届毕业生国内升学、境外深造占比分别为10.92%和2.32%。
就业单位
就业行业主要涉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治理业设备制造业、教育行业、专业技术服务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等。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人数有23.8%,主要包括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水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等。全球500强企业的人数占6.3%,包括比亚迪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等。

2021届毕业生主要就业行业分布
特色平台
“绿巢”导学团队
“绿漾”生态文明宣传团
“绿莹”社会实践团队
上海大学环保节
“绿巢”导学团队--环境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示范团队
上海大学环境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示范团队由中国工程院吴明红院士领衔,围绕“双碳”目标,从事高性能环境功能材料研发与应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团队获国家级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二等奖5项。

“绿巢”导学团队--城市矿产与产业团队
上海大学城市矿产与产业生态团队由钱光人教授领衔,主要从事城市矿产资源化方面的研究。该团队现有导师4名,博士生7名,硕士生40名。团队以危废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为主,重点研究生活垃圾焚烧飞灰、重金属污泥和废活性炭等城市矿产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

“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
2019年5月,学院立足专业优势,组建了一支由专业教师作为导师团和以学生党员为骨干力量的“绿漾”上海大学生态文明宣讲团。宣讲团紧密结合新时代特色,围绕“双碳行动”、“污染防治攻坚战”、“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等系列主题,打造“一名党员一堂精品课”,每年开展线上和线下“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等宣讲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


“绿萤”社会实践队
“绿萤”社会实践队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结合学院环境与化工学科优势,致力于将专业教育、服务祖国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探索生态保护新路径、新方法,为守护祖国的绿水青山建言献策。曾参与普陀区环境教育基地方案设计,普陀区桃浦河、槎浦河河道治理现状调研,并举办2021年上海大学水处理竞赛暨上海市大学生水处理竞赛校内选拔赛。


上海大学环保节
“上海大学环保节”创建于2009年4月,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春风,在十余载的实践中逐渐发展成涵盖一个讲堂、两个赛事、三个系列活动、四个精品论坛的大型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被“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上海教育电视台、青年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入围第十届“母亲河”绿色项目候选名单,获得上海大学2021年本科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核心课程
环境工程专业
针对大一新生的核心通识课程《环境与绿色发展》自2014年以来累计开设29门次,面向新生2209人。专业课中《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先后获得上海市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危险废弃物管理(双语)》的建设成果“危险废物综合管理双语特色课程建设与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专业教师先后获得资助出版本科生课程的配套教材《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英语》(胡龙兴,中国石化出版社)、《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程》(陆永生等,上海大学出版社)、《自然环境灾害及其防御》(刘晓艳、钱光人,中国石化出版社)、《危险废物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多位教师获得“宝钢教师奖”荣誉,上海大学“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1人。累计有二十余门课程先后获得校级研究型挑战性课程项目、教材建设项目和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立项。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2008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入选“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7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几年,本专业出版了化工教材十余册,其中7册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协会优秀教材奖,例如《化工热力学》、《绿色化工导论》等。《化工原理》课程获上海市精品课程。《化工原理实验》获上海大学特等奖、上海市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化工系拥有2个化工实验中心、4个本科生专业实验室和2个化工材料分析表征平台,教学实验设施完备,环境优良,为学生实验课程开展、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虚拟仿真平台软硬件设施先进,开设有《计算机化工》等本科生课程并支持本科生化工设计大赛(参赛团队连续十多年获得国家级奖项)。化工系特色优势方向——新能源化工方向,将新能源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用于《能源纳米材料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践,旨在培养适应社会最新最急需的新能源化工人才。
教育和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科研实力雄厚
近五年来,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四大特色方向,承担完成国家重大研发计划、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项目400余项,总经费近5亿。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光华科技奖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近2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9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0余篇/年;申请发明专利400余项,授权近200项。

2021年,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共发表313篇SCI论文,中科院I区(103篇)和II区论文占69%,ESI高被引38篇(全校第二)。论文总量相对于2020年增长32%,一区论文数量比2020年增长30%。

SCI论文情况
科创竞赛硕果累累





知名校友 印象环化
多年来,环化学院培养出了一大批活跃在政界、工商界的优秀校友。包括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周慕尧,现任上海市杨浦区区委书记谢坚钢,上海城投集团副总工程师赵爱华,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芸,百事亚洲研发中心亚太区高级总监陆继军,橙志(上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国卿等。

社会服务

吴明红校长团队石墨烯治理河道报道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感谢信

第十二届“环保节”宝山新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欢迎加入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专业博览会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各位同学加入环化学院分流咨询答疑群

(供稿:学院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