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

创建时间:  2022/10/10  乔雨   浏览次数:   返回

能刚能柔,源泉万斛,化锂为金,工匠赤心

上海大学“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在王勇教授的带领下,面向国内外能源环境材料应用主战场,基于材料分子设计、微结构和界面调控等手段开发新型高效的能源储存、环境催化、气体吸附材料,聚焦国际能源环境材料研究前沿,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


团队负责人:王勇



王勇教授连续多年入选高被引中国学者(2016-2021年)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2017-2021年)。曾获得上海市育才奖和参与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先后获得浦江人才、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及曙光学者等荣誉称号,担任8个学术期刊编委,在全国电化学年会、Nature材料电化学、中国固体离子学年会等会议做邀请报告10余次。同时担任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侨界知识分子联谊会理事、民盟宝山区委主任、宝山区政协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研究队伍

聚焦碳减排和绿色能源化工材料领域,在团队负责人王勇教授的带领下,组建了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特色鲜明的学科创新团队,团队由2名教授、5名副教授,30余名学生组成,其中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3人。团队注重学术梯队知识结构的多样性,鼓励不同背景不同专长的团队人员之间的相互交叉和融合,大力鼓励年轻研究人员开展产学研和国内外交流合作,将他们培养为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内的优秀研究人员,持续提升创新团队的水平。近五年,团队聚焦前沿绿色能源化工新材料研究,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培养了多位能源化工领域优秀人才。



研究方向

瞄准未来新能源碳中和前沿材料的战略要地,针对目前我国新能源领域材料创新研发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围绕如何实现材料的基础化学机理、分子、原子水平的精准功能化调控,以及如何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过程揭示结构-性能构效关系和规律两个主要方面,重点研究以高性能电池为核心的先进储能材料设计及利用、以二氧化碳转化再利用为基础的碳中和能源催化材料研发,以及各类新能源存储及转化器件的产业化应用和废旧电池资源化回收利用等。



研究内容的主要创新和特色体现在:

(1)聚焦目前我国环境能源领域材料创新研发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如何实现材料的基础化学机理、分子、原子水平的精准功能化调控,以及如何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过程揭示结构-性能构效关系和规律展开基础研究攻关;

(2)以强大的基础研究成果作为驱动,通过产学研合作协同促进开发具有超低成本、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的特种碱金属离子电池技术,以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并推动新能源汽车和电动器件的关键动力电池发展,在此过程中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高端材料、器件设计和规模化一致性合成技术;

(3)通过二氧化碳的高效捕捉和资源化利用,实现深入的碳循环研究,并对退役或失效电池,最大程度上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可回收利用,以达到国家环保要求和碳减排目标。最终通过新能源前沿材料设计、高效储能器件研发及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捕捉及还原转化,在闭环碳循环中为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在理论和技术上提供一些贡献。


特色成果与学术荣誉

作为上海市创新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解决能源环境领域的“双碳”技术难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层次海外青年人才、上海市高层次人才、上海市教委重大项目、科委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在Nat. Commun.,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Nano Lett.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20余篇,他引超过1.3万次;在电化学能源转换与存储、环境催化材料研制等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开发了新型高容量有机框架电极材料,实现了共轭苯环远超石墨负极碳原子的高效储能容量的实现,并揭示了π阳离子效应的储能机理;搭建上海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材料检测技术服务平台,为多家知名企业提供了研究开发、产品检测测试及人才培训等支持,促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填补了上海市在此领域的短板。



人才培养

“以科研为己任,以学术为追求”,团队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积极参加各类科研学术研讨会,发表了百余篇高质量SCI论文,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级会议优秀展报奖、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其中近5年,毕业博/硕士研究生中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5人,上海大学优秀毕业生11人,获国家奖学金的博/硕士生共13人。获得各类学术报告、墙报奖的人数达20余人。学生毕业后将团队精神铭记于心,勇于担当,奋勇拼搏,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团队师生充分发挥传帮带的积极作用,秉承家庭式团队教育理念,打造了特色文化活动,建立了互利互信和友好共赢的坚固纽带,为团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团队获得上海大学首届研究生“卓越导学团队奖”。



学术影响

团队重视拓展海外合作教育与研究,持续开展前瞻性和高水平科研合作与交流,组织牵头主办三届“国际功能材料在储能和转化方面应用的研讨会”,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英国拉夫堡等多个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为绿色能源化工领域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为从事碳减排和绿色能源化工材料领域研究的国内外专家协助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



上海大学环境能源化工新材料团队主动对接国家双碳发展战略下能源环境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瓶颈,迎难而上,潜心育人,发挥自身研究团队优势,通过团队和学科的长远规划,紧密与国内外前沿领域接轨,致力培养能源化工领域优秀人才,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努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应用”的发展模式,在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催化材料、气体吸附材料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优异的基础学术成果和较为广泛的初步产业化应用。同时通过积极践行将“纸”变为“钱”的理念,服务相关企业的技术革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国家双碳战略中,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贡献团队的智慧与力量。


上一条:“环境污染健康风险与低碳治理技术”团队

下一条:“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团队

版权所有 © 上海大学   沪ICP备09014157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49号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上大路99号    邮编:200444   电话查询
 技术支持:上海大学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