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的号召,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实践,助力乡村振兴与生态教育协同发展,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生态课堂再次启航。我们以青春之力传递绿色希望,让生态文明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共绘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画卷。
前言
10月31日,上海大学“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依托线上平台,面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王台镇王台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展了第二次“云支教”科普教育活动。课堂围绕“美丽乡村”主题,以生动有趣的课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孩子们认识环保、理解生态,学习实用的环保小技能。在轻松愉快的互动中,孩子们不仅增强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的意识,更逐步成长为兼具生态素养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行动者。
认识美丽乡村
课程伊始,讲师唐佳峰以“一幅幅动人的乡村画卷”为引,带领孩子们走进安徽宏村的水墨意境、江西婺源篁岭的绚烂“晒秋”、云南元阳梯田的云上奇观与四川丹巴藏寨的民族风情。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同学们逐渐认识到:美丽乡村,不仅美在绿水流云、青山如黛的自然风貌,也美在打铁花、竹编等代代相传的文化记忆,更是洁净环境、深厚文化与和谐生态三者的有机融合。同时讲师也鼓励孩子们发现与珍视自己家乡——临夏所蕴藏的独特生态与文化之美,每一处乡土,都是值得守护的瑰宝。

环保小课堂
“是谁弄脏了我们的家园?”带着这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讲师唐佳峰引领孩子们走进了一堂生动实用的环保小课堂。他细致讲解垃圾分类知识,教会大家如何准确区分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与其他垃圾,并了解它们各自不同的处理旅程。课堂上,同学们还学到了许多随手可做的节约妙招:用洗菜水浇花、拿淘米水灌溉,践行“光盘行动”不浪费粮食。此外,一系列趣味环保知识也让孩子们惊叹不已:一个塑料瓶完全降解需要450年之久,85%的植物都依赖蜜蜂授粉……通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唐老师让同学们深深懂得:环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随手关灯、正确分类垃圾、不打扰鸟窝等日常点滴中。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能汇聚成守护地球的巨大能量。

家乡文化传承
乡村的美丽离不开文化的滋养。课程中,讲师唐佳峰带领孩子们探寻家乡的传统故事、民俗艺术与特色美食,从糖画、花馍等非遗技艺到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同时鼓励孩子们主动分享家乡的方言、歌曲与民俗,在交流中增强文化自信,学会守护家乡的人文之美。

我是小小志愿者
环保从不只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讲师唐佳峰为孩子们布置了校园、家庭环保任务:在校园设立“环保值日生”,共同制定班级环保计划;在家庭开展餐桌垃圾分类、阳台绿植种植、变废为宝手工等活动。

总结
此次“美丽乡村”云支教活动,紧扣“美丽中国·青春行动”主题,以线上科普为载体,为乡村学子搭建起学习环保知识、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认识美—懂得护—践行做”的课程主线,孩子们不仅领略了美丽乡村的生态与人文底蕴,也掌握了实用的环保技能,更树立起“人人都是环保小卫士”的责任意识。作为传播绿色理念的青春力量,“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始终致力于通过富有启发的线上互动,引导青少年由认知走向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携手共建美丽家园。
讲师感悟
完成“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宣讲后,我的内心满是触动与坚定。看着孩子们眼中对家乡美景的向往、对环保知识的好奇,我深切感受到这场宣讲的意义。
美丽乡村不仅是如画风景,更是干净环境、丰富文化与友好自然的共生。从宏村的水墨意境到元阳的梯田云海,从瓦猫非遗到传统节庆,这些家乡的宝藏需要我们守护。而垃圾分类、节约用水、保护动植物这些小事,正是守护的起点。
孩子们在互动中认真记录分类知识,积极分享家乡故事,主动设计环保标语的样子,让我看到环保的种子正在萌芽。这场宣讲不是单向输出,更是双向成长——我在传递理念的同时,也被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感染。
环保从来不是空话,而是代代相传的责任。未来,我会继续做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带动更多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让每一份微小行动汇聚成绿色力量,让美丽乡村的画卷在我们手中愈发绚烂。
——唐佳峰
(供稿:“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 徐西琪 杨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