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十四五”规划目标稳步落实,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放眼当下,从国家层面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战略定力,到各地在产业转型、能源结构优化上的创新实践,一幅关乎长远发展的绿色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全面铺展,为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国家战略引领下,上海大学“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于10月21日走进上海市民立中学,开展一场主题为“海绵城市与蓝天保卫战”的生态文明宣讲活动,旨在以这场生态文明课成为连接青年学子与时代使命的一座桥梁,引导同学们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绿色浪潮,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激励更多青少年关注环境、投身实践,以青春智慧与行动,共同书写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未来篇章。
海绵城市与生态治水
为引导同学们理解现代城市在面对雨洪挑战时的创新解决方案,此次初中部课程以“海绵城市”为主题,从“城市如何像海绵一样呼吸”入手,结合郑州内涝等真实案例,生动说明了传统排水系统的不足与建设“水弹性城市”的紧迫性。课程通过分析城市热岛效应、路面硬化等问题,让同学们认识到海绵城市在蓄水、净水、缓解内涝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并意识到每一滴雨水都可以成为城市生态循环的宝贵资源。
课程进一步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具体实现途径,从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到透水铺装、雨水收集系统,逐步解析了雨水从建筑屋顶流向自然水体的全过程。同学们通过互动问答与技术模拟,直观感受到不同LID设施如何协同工作,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整堂课不仅传授了雨洪管理的科学知识,更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将“海绵理念”融入未来城市设计与个人行动,从身边做起,参与建设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宜居家园。

“双碳”治理与青年行动
为增强同学们对大气污染与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此次高中部课程以“蓝天保卫战”为主题,从“呼吸之痛”与“地球之热”两方面切入,通过京津冀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长江流域极端干旱等真实数据与案例,揭示空气污染与气候危机的严峻性。课程系统介绍了国家“双碳”治理体系,涵盖从清洁能源转型、碳捕捉技术,到全国碳市场机制与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政策手段,展现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行动。
宣讲进一步聚焦于“全民行动”,通过绿色办公、低碳餐饮、碳普惠机制等贴近生活的场景,鼓励同学们从选择高能效家电、减少一次性用品等小事做起,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最后通过知识问答与情景选择,同学们在互动中深化了对“双碳”目标的理解,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蓝天保卫战”的参与者和贡献者,共同守护我们共同的未来。

总结
本次“海绵城市”与“蓝天保卫战”主题宣讲,从韧性城市构建到大气污染治理,系统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多元路径。课程面向中学生,既传递了具体的环保技术与政策知识,也引导大家思考个人行动与全球议题的关联。“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始终致力于推动青少年将绿色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未来将继续拓展校社合作广度,以更多元的科普形式,激发青年一代投身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讲师感悟
屏幕上“授课结束”的字样缓缓浮现,我的心中却依然回荡着方才的喧嚣与热情。首次作为“绿漾”宣讲团讲师的经历,于我而言,远不止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与年轻心灵关于未来的真诚对话。展望前路,我心中充满期待。我渴望能走进更多的校园,不再局限于一方屏幕,而是与同学们在真实的蓝天下、草木间交流。我梦想着将宣讲变成一场场探索游戏、一次次环保实践,引导他们从聆听者,转变为讲述者、践行者,最终汇聚成一股蓬勃的绿色浪潮。这颗名为“生态”的种子已然播下,我静待一片森林的成长。
——黄晨雨
结束对初中生有关海绵城市的宣讲,看着同学们眼中闪烁的好奇与认同,我内心满是触动。当问到 “暴雨天见过积水吗”,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经历,那一刻便知,我们并非在讲遥远的概念,而是贴近他们生活的 “城市难题”。从绿色屋顶的分层结构到透水砖的作用,再到 “小工程师选材料” 的互动,同学们专注的神情、踊跃的提问,让我感受到他们对 “会呼吸的城市” 的向往。尤其听到有同学说 “以后要提醒大家不堵透水砖缝隙”,更觉这份宣讲有了真正的意义 —— 我们不仅传递了知识,更播下了生态守护的种子。未来,希望这些同学们能带着这份认知,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小小参与者,让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成涝” 的愿景,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中照进现实。
——商梓萌
(供稿:“绿漾”生态文明宣讲团 蒋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