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丽萍
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晨光计划”入选者;
上海市科委“扬帆计划”入选者;
上海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大学“蔡冠深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
上海大学社区学院优秀导师;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优秀学业导师、优秀班导师;
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及上海市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60余篇。
追逐梦想,上大启航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吕丽萍心中,“老师”这个称呼一直都是为人正直、学识渊博、令人尊敬的代名词,所以她从小怀揣着将来要成为一名教师的梦想。
2011年从浙江大学硕士毕业后,吕丽萍申请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的全额奖学金,远赴异国他乡求学。攻读博士期间,她被导师严谨治学、刻苦勤勉、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所感染,同时深受导师与学生亦师亦友关系和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影响。这也为她后来从事教育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从马普所博士毕业后,吕丽萍又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5年8月,吕丽萍回国加入上海大学,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小时候的愿望成真,教书育人梦想从上大启航。
坚守初心,以本为本
入职以后,吕丽萍一直秉承“立德树人”原则,作为支部书记的她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并获上海大学首批课程思政项目立项。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了选课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及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成效。课程学生参加上海市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团队取得一、二等奖的好成绩,参加“上海大学本科生学术论坛”获三等奖,课题成果以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吕丽萍老师在展示《波谱分析A》课程思政建设成果
同时,吕丽萍积极承担社区学院全程导师及学院本科生学业导师和班导师工作,注重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入职以来,连续5年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获国家级立项1项、市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2项。在担任本科生导师期间,吕丽萍一直关注着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规划,通过谈心谈话、专题讲座、召开班会等形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教导他们做有担当、富有激情、积极向上的青年一代。
吕丽萍老师和学生
担任导师期间,吕丽萍对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印象深刻。在一次班会结束后,一位学生拿着连夜写好的满满两页文字一大早跑到吕丽萍的办公室,主动进行深刻的自我反省,希望她能在目标规划和具体落实方面给予指导。吕丽萍仔细询问后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此后,这位学生在思想和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提高。另一位非常优秀的同学,在纠结于职业发展方向并对自身的科研能力产生怀疑时,也找到了吕老师进行咨询交流。吕丽萍告诉他不要过多纠结,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努力地付出,时间自会给出答案。在担任导师的这几年时间里,像这样与学生的促膝长谈还有很多次,很多学生因为从吕丽萍这里得到了鼓励和建议,变得更加勇敢、有担当,对自己的未来也更加坚定。
探索真理,师生共进
吕丽萍老师与学生交流和研讨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吕丽萍一直注重加强学生自主探索和交流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定期组会汇报制度已经成为课题组学生与老师畅谈课题和头脑风暴的好平台,每次组会讨论的头脑风暴都是她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的时刻。在一次组会后,学生告诉吕丽萍,自己在研一初对研究课题的认识非常不清晰,也不知何下手开展实验,但通过定期组会讨论后,研究思路逐渐变得开阔明晰,整个人也变得更自信。在吕丽萍的悉心培养下,组内研究生在毕业时都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果,在科学思维方面的训练也让学生们收获了在科学研究中独当一面的能力。
此外,吕丽萍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国际化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入职以来连续申请上海大学国际合作伙伴提升计划并获三次立项,分别邀请泰国VISTEC研究所和德国马普所的两位外专来华交流。在上大访问期间,两位外专除为研究生同学做学术报告外,还作了如何撰写科技论文以及如何做科学研究的经验分享报告。在吕丽萍的引荐下,课题组的两名研究生赴德国马普所Katharina Landfester教授课题组进行了短期访问交流。
作为高校教师,“立德树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吕丽萍认为,“育人者先育己,立人者先立己”,想要教好学生,首先要提升个人修养,加强自身师风师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锻炼不畏困难的精神;要时刻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未来,努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师者寄语
自觉践行“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勇于担当,不负强国使命!